网络投资被骗了怎么办(网络被骗怎么办)
1月24日,兴庆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召开国贸大厦全体业主防范“两非”(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通报会。
通报会上,银川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就近年来的“两非”发案情况等进行了说明,并总结了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提醒业主加强防范。
(网络图)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非法集资案件进入高发期,尤其是自2015年开始呈现出井喷式爆发。
三年来,在银川市公安局经侦部门的严厉打击和广泛宣传下,以实体店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发案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以其它形式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开始高发,一是由线下转向线上,利用互联网作案;二是一些经济实体打擦边球,为了吸引顾客、促销商品等进行非法集资。
近年来发生的非法集资案
●2015年发案39起,涉案金额12亿,涉案人数7400人
●2016年发案37起,涉案金额28亿,涉案人数21275人
●2017年发案14起,涉案金额10075万元,涉案人数488人。涉嫌犯罪的公司均为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
(网络图)
民警总结非法集资常见手段
遇见您就“绕道走”
1
承诺高额回报
不法分子为吸引群众上当受骗,往往编造“一夜成富翁”的神话,通过暴利引诱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尤其是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
2
编造虚假项目
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等旗号,以订立合同为幌子,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有的不法分子假借委托理财名义,故意混淆投资理财概念,承诺稳定高额回报,欺骗社会公众投资。
3
以虚假宣传造势
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社会公众信任,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采取聘请明星代言、在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有的不法分子还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和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
4
利用亲情诱骗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用高额回报诱惑社会公众参与投资。
(网络图)
延伸
非法集资案为何如此频发?民警对此也进行了总结,从群众、不法分子和现有监管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群众渴望稳定高收益回报
群众手中有大量闲散资金,渴望稳定、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非法吸储者向投资者许诺的正是高额利益的固定收益,使投资者认为既可以得到高额投资回报,又不必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因而踊跃投入资金。
不法分子正规途径难获资金支持
非法吸储的投资用途因不正当或风险较大,无法从正规途径获取资金支持。
非法吸储者便向投资者许诺明确的投资方向和巨额利润回报,其投向的产业一般具有投机性和高风险性,因此,这些行为人无法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取所需资金,从而把目光投向民间资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监管现有体制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监管对象主要为对应的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行为。
近年案发的非法吸储主体是普通自然人或者有其他经营范围的普通公司,并不受金融监督机构的监管。
同时,在民间借贷发生纠纷和造成损失之前,表面上只是借贷双方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合同关系,存在非公开性和隐蔽性,为及时监督造成了困难。